所有權聲明
本BLOG所有文章及圖像影音資料智慧財產權歸<財團法人李天祿布袋戲文教基金會>所有,若需轉載煩請註明來源,並僅限於非商業性使用。若有意做商業性營利使用,敬請來電或郵件洽詢。

目前分類:專欄文章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李天祿生活照-051.jpg

文/李天祿(撰於1993年)

亦宛然成立於一九三一年,即民國二十年。亦宛然師承楚陽台》的陳婆先生及許金水先生,而我的父親許金木(華陽台》)則是許金木的嫡傳弟子。許多人對亦宛然三字感到好奇,想知道它的含意。這三字是前清秀才黃福先生所取的。「亦」字形狀就像個戲偶一般,透過藝人的搬弄,這個無生命的戲偶就能栩栩如生,「宛然」若真。所以說,亦宛然三字實實在在表現出傳統掌中戲的特色與意義。

    亦宛然成立於異族統治的坎坷時代裡,在日人的統治下,各個劇團朝不保夕,誰也不知道明天會怎樣?所以各個劇團都拼命接戲賺錢以備不時之需,無形中便競爭地很厲害。我是初出茅廬的小伙子,要想在這行生存,更加需要不斷創新、鑽研技術,以吸引更多的觀眾。所以茶餘飯後就是絞盡腦汁設計各種機關、佈景和道具……。

ltlpupp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天祿生活照-018.jpg

文/李傳燦(李天祿次子、亦宛然掌中劇團前團長)

  家父生前頗受各大報章媒體的愛護,曝光度不少,相關文章也多,更承蒙了曾郁雯女士及教育部長官的關愛,在《戲夢人生》及《李天祿藝師生命史》二書中,詳實地記載了他一生的故事。故在此,我不再重覆贅述家父已經見諸於世人的事跡,而是將他日常生活中的點滴,撿拾二三事,與各位分享。

  《亦宛然》在1978年正月十五日演完最後一檔戲後,便宣告封箱退出職業演出。家父原以為從此可以過著含貽弄孫的清閒日子,不意,眾多親朋好友或戲迷的登門造訪,卻讓他的退休生活更加繁忙。尤其是那些不能再親見阿祿師演出的戲迷朋友們,更愛到家中一坐,討論著劇情的發展與結局;也有戲迷去看了其他劇團的戲後,一發現略有差池,便來向家父查證。就這樣,一伙人抽著煙、端著茶,坐聽家父從桃園三結義聊到兵敗麥城,同時,也談天也說地,戲劇歷史、倫理道德,什麼都能談,不分職業貴賤,通通是朋友。另外家父也頗得小孩之緣,厝邊隔壁一不見家中小孩,多半能在我家中找到。

ltlpupp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02-1.jpg

 

 文/李俊寬

   郭端鎮:「如果說目前還有一絲香火傳遞著,讓下一代有機會繼續看到傳統布袋戲的演出,讓傳統布袋戲延續著生命,有了質變的可能。那麼,從微宛然到藝生的傳承工作,可以說,基本上是成功的,而這個歷程是極為漫長且艱辛,耗盡許多人的精力,結合很多人的智慧,聚集許多人的心血才獲致的成果。在這些人中,最具影響力最具關鍵的人物,無疑的,就是李天祿老師傅。」

 

  一九八四年,傳統布袋戲雖然又開始受到國人的注視,不過在莒光國小成立布袋戲社團之初,並沒有太多來自社會各界實質資源的挹助,全因校長及老師的全力支持付出,感動了李天祿。李天祿拿出了當年資助德樂軒子弟團的熱情,號召亦宛然全員投入。知道校方經費有限,《亦宛然》師傅們不取分文,甚至還帶來了戲偶、樂器供學生練習。其實李天祿原本也找來了幾位戲界的朋友來共襄盛舉,希望能讓孩子們多方見識、汲取各家之長,但或許是誰也不知道這條薪傳之路究竟能走多遠,很快的,只剩下李天祿和他的師傅們持續地堅持下去。

 

  莒光國小的成功,吸引了外界對傳統布袋戲的再度關注,開啟了校園學習布袋戲的新興風潮,文化大學、台灣大學、新埔國中、平等國小及格致國中等陸續加入,也使得傳統布袋戲能得以持續向下紮根。

 

  其實布袋戲的校園薪傳工作所面臨的困難,遠比過往學徒制來的複雜許多,經費取得、師資來源、校方支持、家長配合、教學方式、學生熱度及演出環境等都是重要考量,這些主客觀因素隨著時代的變遷有著不同程度的變化。二十年過去了,再也沒有出現像第一代微宛然般的成功例子,政府單位、戲界人士、專家學者及所有關心本土文化的朋友們,應當認真去思考傳統布袋戲未來的路該怎麼走,不要讓老師傅們的苦心奉獻,全都停留在上一個世紀。

 

ltlpupp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13-1.jpg

 

文/李俊寬

   一九八九年,李天祿從新聞局局長邵玉銘手中接下了國際傳播獎章》,以表揚他對台灣國際文化交流工作的貢獻。

 

  李天祿對於台灣布袋戲國際能見度的貢獻,重點並不在於他出了幾次國,也不在於他到過了哪些國家,最重要的是他喚起了國際間對台灣布袋戲的注視,以及開啟了布袋戲出國表演的先河。

 

  一九七七年,《亦宛然》應邀參加「第五屆香港藝術節」,這是台灣布袋戲團第一次受邀出國演出。然而要談到布袋戲國際交流,時間就得再拉回三年前,也就是班任旅等人來台拜師開始談起。其實當年有著不少人質疑李天祿教授外國學生,認為台灣的傳統技藝怎麼可以流到外國去,但幸好李天祿的一句:「台灣沒人要學,現在外國人都肯來學了,我為什麼不教?!」勸退了反對者,同時也為台灣布袋戲的國際交流紮下了根苗。

 

  班任旅、陸佩玉學成返回法國後組成了小宛然劇團,演的是西遊記,戲台也打上了「老師李天祿」五個字。一九七八年起,李天祿多次獲邀前往法國教學,與法國及歐州偶戲界有了初步的接觸。而隨著小宛然逐漸擴展演出範圍,台灣布袋戲和「老師李天祿」五個字也開始遊歷各國。而最具關鍵性的影響,就是小宛然一九八一年的泉州之行了。

 

  當時兩岸尚未開放,資訊難以交流,但因為小宛然》的成功演出,喚起了兩岸對於傳統布袋戲的注視,透過報導,全世界才知道業已失傳的泉州傳統布袋戲血脈,竟然在台灣被完好的保存了下來,而國際偶戲界的目光又開始投射到台灣這個小島上來。緊接著幾年內,李天祿的外國學生名單中,又出多了美國人、日本人、韓國人,而這些外國學生也如同班任旅一樣,也成了布袋戲的尖兵,替台灣傳統文化做了最好的國際宣傳。台灣已經逐漸不被重視的傳統文化,也就如此又由國外紅回台灣來,「師渡徒、徒渡師」,這是當年李天祿做夢也料想不到的事。

 

  《國際傳播獎章》這個獎,李天祿實至名歸,而《亦宛然》團員,以及班任旅、陸佩玉、村上良子、穆小珠等外國學生在功勞簿上也值得記上一筆。

  

ltlpupp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02.jpg 

 

 文/李俊寬

   南管布袋戲在日據時期因後場人才凋零且學習難度又高,於是逐漸沒落,取而代之的是熱鬧高亢的北管音樂。繼而京劇鑼鼓點加入,挾其簡短、有力、迅速,又開始攻佔了布袋戲後場。

 

   李天祿於全盛時期就在思考一個問題,如果不能及時培養北管人才,到時難保不會步上南管的後塵。當時亦宛然的後場師傅都是北管的頂尖人物,同時也參加了子弟社團德樂軒(位於今涼州街舊稱獅館巷),只要德樂軒一有迎神廟會活動就會動用到亦宛然的後場師傅,李天祿也只好推辭演出一同參與廟會活動。不過推辭次數多了,李天祿心想這也不是辦法,不如招募一些有志學習北管的年輕人,並聘請老師教導。一來,德樂軒就有其基本團員不必再動用亦宛然的後場;二來,也可培養布袋戲的後場人才,豈不是一舉二得。這個想法,也得到了德樂軒代表王魚的贊同,隨後聘請了林樹成以及邱海妹夫婦來授課,而老師薪資部份則由李天祿負擔。這項義舉,一共持續了九年的時間,培養出了楊財明、陳天護、林振來、劉金松、陳元昌、蔡文成、李順發等後場人才。

 

   李天祿對於亦宛然的後場樂師要求十分嚴格,必須兼備吹、打、彈、拉、唱等基本條件。所以楊財明等人學成之後,先固定在陳錫煌的新宛然當後場,有時也會參加明虛實鏡中花《是也非》、《也是好》等團的演出,經過一番磨練,表現特別好的才會拉拔到《亦宛然》來。

 

   而李天祿為了貫徹他的「外江布袋戲」,特別成立了一個《宛然票房》,每個禮拜二天,聘請京劇師父來教導鑼鼓點、拉京胡、彈月琴、練唱腔,並且還與各個票房做交流演出(當年北部票房風氣盛行,有《中華票房》、《玄音社》、《翠音社》等,在台北中華路也有幾間票房茶室,專供票友交流之用)。當時聘請的師傅皆是一流名師,文武場部份有侯佑宗、林小明;另外還有高德松、張義鵬、張鴻福等老師負責教導京劇身段,以供運用在布袋戲的操偶技巧上。

 

   當年培養出的這批樂師,成了亦宛然,乃至其它劇團後場的重要骨幹,而經由他們再教導出來的弟子更是不計其數。回想當年,要不是李天祿不計成本的投資栽培,北部布袋戲界的後場師傅可能得提早面臨斷層的危機,傳統布袋戲是不是還能存留到現在,也將是個疑問。

 

ltlpupp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01.jpg

 /李俊寬

   李天祿的崛起,雖然有著「時勢造英雄」的成份,但他那堅守傳統又不忘創新的堅持,卻又讓他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時勢。

 

   根據學者呂理政的研究調查,最早編演平劇戲目者,為大稻埕《宛若真》的盧水土;而近來雖有學者以早年資訊取得不易為由,而認為李天祿或許不是最早演出京劇風格布袋戲的演師。然提到真正將京劇風格融入布袋戲且發揮淋漓盡致者,李天祿毫無疑問的,是第一人。

 

   大抵而言,布袋戲演出風格的轉變,如南管、北管,會受到社會環境變遷的影響,大部份的演師也不得不順應此歷史潮流。然而,李天祿卻不作如是想,他一心想要開創一條屬於自己的戲路。十八歲時欣賞了上海趙福奎京劇班的演出後,李天祿開始嚐試將京劇文武場引進布袋戲的後場,又將大部份正本戲改用平劇口白,並大量運用平劇的唱曲。另外在戲偶的動作上,甚至在布袋戲的臉譜、服飾及頭盔的製作上,也多所參考京劇造形。由於李天祿是真正的熱愛京劇,本身也下過功夫研究,因此後輩雖有人亦以京劇布袋戲標榜,然戲界仍一致認為,李天祿才稱的上是外江派的「開山祖師」。

 

   然而李天祿的外江布袋戲,並不僅止於代表一種風格,他代表的乃是一種固守傳統又不忘創新的堅持精神,對於布袋戲技藝的修練沒有妥協餘地,但卻又汲汲於吸取各戲種的精華養份,就為了讓自己的布袋戲更形精采,更走在他人前頭。《亦宛然》近年來不斷地與南管、北管、歌仔戲,甚至現代舞蹈合作,也正是呼應了老師傅固守傳統又不忘創新「宛然精神」。

 

 

   

ltlpupp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