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jpg  

  

 

 一九四五年,台灣光復,各地紛紛請戲酬神,慶祝戰爭的結束,而久蟄的布袋戲也就如雨後春筍般在全台各地復甦起來。李天祿由於戲簍多已於戰火中損失,且於台中豐原躲避戰亂時全家均感染瘧疾,所以暫且棲身於大徒弟張火木的《景中奇》。

 

  隔年,李天祿重整旗鼓,陸續買下《遊山景》、《新賽樂》、《新國風》和《宛若真》等戲班的戲籠,並取其中精品匯為一籠,《亦宛然》終於重出江湖。根據李天祿自述,他於光復所買進的戲棚有五、六個,尪仔有三、四千尊,不過後來也陸續賣出,只留下幾百尊精品,供自己演出、保存所用。

 

  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後,國民政府禁止外台戲的演出,幸好整起事件很快的平復下來,李天祿又開始接演外台戲,而在此同時布袋戲也正式進入戲院內演出所謂的「內台戲」。內台戲的出現,象徵著布袋戲從此進入一個新的里程,布袋戲不再只是酬謝神明的宗教活動,已經轉變成另一種民間的娛樂活動、商業活動,至此,傳統布袋戲進入營運和表演型態質變的一個轉型期。在營運上最明顯的改變就是-觀眾買票進場,而經理、宣傳、票務等人員也因應而生;在表演型態上,大型佈景取代了傳統彩樓、新編連本武俠戲的取代了籠底戲,戲偶也逐漸加大。李天祿的內台戲戲齣,有《清宮三百年》、《崆峒奇俠》、《峨嵋十八俠》等,其中又以《洪熙官》和《少林寺》最受歡迎,《少林寺》甚至前後在戲院整整演了三年多。

 

  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遷台,為了防範匪諜活動,又開始嚴格管制外台戲的演出。只有隸屬於「文化宣傳隊」的少數戲班如《亦宛然》、《小西園》及《小世界》等,才能在先行申請,且有人監督的情況下才能演出外台戲。而如同日據時代一般,在正戲演出前也必須來上一段宣傳劇,如《耕者有其田》、《女匪幹》、《大巴山之戀》、《僑鄉恨》及《黃花七十二烈士》等

 

  一九五O年,李天祿擔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第四組宣傳隊隊長,與沈昌煥隨「文化列車」到全省各地巡迴公演。

 

  一九五一年,在李天祿的爭取建議下,布袋戲外台戲全面解禁,《亦宛然》李天祿如出柙猛虎般,開啟了布袋戲繁華極盛的歲月。次年,李天祿率領《亦宛然》參加全省的布袋戲比賽,連續二十多年奪得北區冠軍,奠定了其布袋戲盟主的崇榮地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tlpupp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