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祿生活照-051.jpg

文/李天祿(撰於1993年)

亦宛然成立於一九三一年,即民國二十年。亦宛然師承楚陽台》的陳婆先生及許金水先生,而我的父親許金木(華陽台》)則是許金木的嫡傳弟子。許多人對亦宛然三字感到好奇,想知道它的含意。這三字是前清秀才黃福先生所取的。「亦」字形狀就像個戲偶一般,透過藝人的搬弄,這個無生命的戲偶就能栩栩如生,「宛然」若真。所以說,亦宛然三字實實在在表現出傳統掌中戲的特色與意義。

    亦宛然成立於異族統治的坎坷時代裡,在日人的統治下,各個劇團朝不保夕,誰也不知道明天會怎樣?所以各個劇團都拼命接戲賺錢以備不時之需,無形中便競爭地很厲害。我是初出茅廬的小伙子,要想在這行生存,更加需要不斷創新、鑽研技術,以吸引更多的觀眾。所以茶餘飯後就是絞盡腦汁設計各種機關、佈景和道具……。

    記得首次與同行「三棚絞」演的是《李世民遊地府》。我把特別設計的地府佈景和各種道具用在舞台上,果然一炮而紅,受到觀眾肯定,也奠定「亦宛然」基礎。其後為演出一齣《火燒少林寺》的火燒景,更動員上海、福州和本地的佈景師父,設計出「假火景」、「走火景」、「真火景」等。由於演出逼真,有人誤以為發生火災,通知消防隊,大批人車趕到,一看之下原來虛驚一場。直到現在,許多戲迷回憶往事都還是認為:「絞布景要找亦宛然!」。

    七七事變後,日人推行皇民化運動禁止地方戲演出。亦宛然被迫暫時封箱。光復後,亦宛然重整旗鼓,招收北部一流後場樂師如紀三貴、陳田、施在生、曹水龍、林德旺等。他們拉、唱、彈、奏樣樣皆精,成為亦宛然的最大助力。如今除紀三貴先生還健在(今年八十三歲)外,其餘都先後作古了。回想起來,真是令人感慨歲月無情啊!

    民國三十六年,亦宛然到上海演出,透過台灣同鄉會李惠光先生介紹而認識周信芳先生(麒麟童)。在上海期間,全體團員到處觀賞各地戲劇,承蒙周先生關愛,特別演出《月下追韓信》,讓眾人大開眼界,看到大師技藝果然不凡,同時達到戲劇藝術交流目的。同年七月返台後,亦宛然前後場師父討論研究,認為布袋戲原本用南管配樂,因南管優美柔和,適合文戲。但因樂師凋零,所以北管取代南管地位;而北管樂雖然高亢熱鬧,但節奏還是較慢。大家討論後大膽嚐試把節奏快而敏捷的平劇音樂拿來當後場配樂,演出後很受歡迎,亦宛然也就成了「外江派」(因平劇在台灣稱「正音」或「外江」)的開山戲班。這都是到上海跟周先生談論戲劇的收穫。另外一齣《清宮三百年》也是到上海看平劇得來的靈感創作,無論音樂、燈光、佈景跟傳統戲都不一樣,可說是改良創新,演出時也是盛況空前。

    民國三十九年,因現任總統府資政沈昌煥先生推薦,亦宛然參加中央黨部第四組(今文工會)的文宣工作,把古裝劇創新為現代劇,演出大巴山之戀憤怒火焰國仇家恨等宣傳劇,並隨著宣傳列車到全省各地演出。其後亦宛然還參加「忘年會」在先總統  蔣公及五院各部會首長前獻藝。也代表台灣民俗藝術,表演給外賓觀賞。

    台灣電視公司成立時,亦宛然首先在電視台演出《三國志》。當時電視機還很稀罕,只有街上少數據點才有那麼一台電視。所以九點一到,每個據點都擠得人山人海,大家爭看《三國志》。那時候,六點鐘有個以國語發音的《西遊記》,幕後由中山國小林老師帶學生配音,也是小朋友最愛看的兒童節目。在未上電視前,「亦宛然」也曾在中廣錄製過《全本三國志》錄音帶,現在偶而也能在廣播中收聽到。

    布袋戲班收外國弟子及到外國演出,現在是很普遍了。當初也是亦宛然掀起的風潮,最早來學藝的是民國六十三年由法國第七大學班文干教授介紹的班任旅、尹曉靑、陸佩玉等人。後來陸續又有從澳洲來的林慧美、日本的村上良子、美國的穆小珠、韓國的趙鍾斗等等。學成回國後,他們分別組成小宛然已宛然也宛然等劇團,加上國內中宛然微宛然似宛然巧宛然等等。構成了一個人不分男女老幼,地不分東西南北的「宛然家族」,真是十分有趣!至於出國獻藝教學,十多年來,亦宛然的腳步更是踏遍港、日、美、法五大洲幾十國,成功地完成國民外交,所以獲得新聞局頒發的「國際傳播獎章」。

    新一代的「宛然家族」透過新聞媒體報導,知道的人較多,然而老一輩的亦宛然門生中亦是臥虎藏龍,代有人出的。老一輩亦宛然門生中有張火木自組景中奇戲班。光復後也名噪一時,他獨創跳窗別具風格,能連續跳躍到龍柱直飛入花窗而看不到手的絕技,至今無人能跟他相比。尤其演馬夫、翻、跳、滾、拉動作之美,令人嘆為觀止,可惜年高七十八現已退休在新竹養老。

    翁錦陽在宛然門生中則將武打動作創高峰,將武打動作、人物、表情表演得唯妙唯肖,觀眾甚至只要看到他出場,也不管演得好壞,就大聲叫「好!」。

    陳錫煌則是劇團台柱,擅演文戲。自組新宛然,尤以旦角、丑角為佳。他能使小旦輕移蓮步,嫵媚可愛;小丑詼諧調皮,讓外國朋友誤以為戲偶中裝有機器才能如此。因後場師父凋零,他乃解散新宛然回到亦宛然任演師。

    似宛然的林金鍊,談起愛情戲,不知迷死多少少女觀眾,甚至使她們追著戲班看戲!似宛然暫時封箱,也回亦宛然幫忙。他的另一項絕活是跳鐘馗,目前台北地區只要是開廟、除煞、開幕,第一個想到的最佳人選必定是他。

    此外如翁繼成、陳重成、陳國慶、江芳等及第二輩的張勳、劉金松等都是肯下功夫,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求新求進步的弟子,可惜因地方戲的沒落,大部分已改行,真是偶戲界的一大損失!

    後場師父中,除前面所提到,由是也非培訓出來的紀三貴等外,亦宛然也培養出一批後場樂師。因為中國戲劇是無樂不成戲,三分前場七分後場,所以後場師父特別重要。像李順發、楊財明、張金土、邱火榮、許森炎等都是出身亦宛然的優秀樂師。

    亦宛然秉持會演出必會做道具,大從雕刻、木偶、手、腳、頭盔、衣服,小至刀、槍等全是自己來,因演出必須自己做道具較合適,若假借別人,就不大適合,所以做一個藝人具備條件需有耐心的研究技藝、口白、劇本、道具音樂及隨時觀察人、事物,甚至三教九流,才能揣摩出各種動作語言。

    布袋戲有先輩留下來的傳統劇目,但應社會需要,傳統劇目不敷使用,改採武俠小說,來改編劇本,全盛時期,採用編導人材,尤以吳天來先生,早先編導,《少林寺》、《四傑傳》、武俠劇有《風刀琴劍》等造成轟動。現在有名劇團的劇本,都出自吳天來先生所編,如《大俠百草翁》,《大俠一江山》,《龍頭金刀俠》。本來吳先生對漢文鑽研很深,特聘他在團裡教漢文及毛筆字。吳先生對布袋戲的劇本認真的研討,他編導每一齣戲,必使觀眾如癡如狂。中南部的劇團,若掛有吳天來三字導演必定客滿,曾經名噪一時。

    亦宛然一甲子,回首往事,許許多多的人、事湧現腦海,有大家的幫忙,不棄嫌,才有今天的亦宛然。希望大家繼續支持愛護,讓亦宛然繼續為民族文化傳承盡心盡力!

(本文撰於1993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tlpupp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