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02.jpg 

 

 文/李俊寬

   南管布袋戲在日據時期因後場人才凋零且學習難度又高,於是逐漸沒落,取而代之的是熱鬧高亢的北管音樂。繼而京劇鑼鼓點加入,挾其簡短、有力、迅速,又開始攻佔了布袋戲後場。

 

   李天祿於全盛時期就在思考一個問題,如果不能及時培養北管人才,到時難保不會步上南管的後塵。當時亦宛然的後場師傅都是北管的頂尖人物,同時也參加了子弟社團德樂軒(位於今涼州街舊稱獅館巷),只要德樂軒一有迎神廟會活動就會動用到亦宛然的後場師傅,李天祿也只好推辭演出一同參與廟會活動。不過推辭次數多了,李天祿心想這也不是辦法,不如招募一些有志學習北管的年輕人,並聘請老師教導。一來,德樂軒就有其基本團員不必再動用亦宛然的後場;二來,也可培養布袋戲的後場人才,豈不是一舉二得。這個想法,也得到了德樂軒代表王魚的贊同,隨後聘請了林樹成以及邱海妹夫婦來授課,而老師薪資部份則由李天祿負擔。這項義舉,一共持續了九年的時間,培養出了楊財明、陳天護、林振來、劉金松、陳元昌、蔡文成、李順發等後場人才。

 

   李天祿對於亦宛然的後場樂師要求十分嚴格,必須兼備吹、打、彈、拉、唱等基本條件。所以楊財明等人學成之後,先固定在陳錫煌的新宛然當後場,有時也會參加明虛實鏡中花《是也非》、《也是好》等團的演出,經過一番磨練,表現特別好的才會拉拔到《亦宛然》來。

 

   而李天祿為了貫徹他的「外江布袋戲」,特別成立了一個《宛然票房》,每個禮拜二天,聘請京劇師父來教導鑼鼓點、拉京胡、彈月琴、練唱腔,並且還與各個票房做交流演出(當年北部票房風氣盛行,有《中華票房》、《玄音社》、《翠音社》等,在台北中華路也有幾間票房茶室,專供票友交流之用)。當時聘請的師傅皆是一流名師,文武場部份有侯佑宗、林小明;另外還有高德松、張義鵬、張鴻福等老師負責教導京劇身段,以供運用在布袋戲的操偶技巧上。

 

   當年培養出的這批樂師,成了亦宛然,乃至其它劇團後場的重要骨幹,而經由他們再教導出來的弟子更是不計其數。回想當年,要不是李天祿不計成本的投資栽培,北部布袋戲界的後場師傅可能得提早面臨斷層的危機,傳統布袋戲是不是還能存留到現在,也將是個疑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tlpupp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